联系我们
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第一届余㵑论坛成功举行
2017-03-11 14:18:00
下午三时三十许,在免疫所苏冰所长的主持下,余㵑论坛正式开始。苏冰所长首先介绍了设立论坛的初衷以及余㵑教授的生平事迹。余㵑教授(1903-1988),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首任所长,一级教授。192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师从细菌学泰斗Hans Zinsser教授,是哈佛大学第一位华人细菌学博士。余㵑教授是我国现代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他早年将西方先进的研究理论及实验技术带回国内,积极推动我国免疫学及微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我国免疫学研究的早期基础。1979年余㵑教授在其组建的我国首个免疫研究室的基础上,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专业性免疫学研究机构——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他也是国内第一个免疫学专业学术团体——上海市免疫学会重要创始人。在他的领导下,免疫所与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80年合作成立了免疫遗传学合作中心,该中心在引领上海市乃至全国免疫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促进我国免疫学研究与国际免疫学领域的合作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值此2017年余㵑教授诞辰一百一十四周年之际,为纪念和缅怀这位我国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经余㵑教授亲属同意,由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隆重推出“余㵑论坛”。论坛面向医学院、免疫所及周边高校、科研院所广大师生,每届将邀请一位在国内外免疫学界享有国际声誉的顶级专家担任报告嘉宾,为广大师生提供近距离“聆听大师智慧、领略科学魅力”,与免疫大师分享科学进展的宝贵机会。同时,也期望通过举办余㵑论坛,能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老一辈科学家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献身科学的精神,为推动上海地区乃至中国免疫学研究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一届余㵑论坛主讲嘉宾2011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法国天然免疫领域著名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教授,是免疫学和癌症治疗领域的杰出先驱,主要从事关于昆虫固有免疫的遗传和分子机理研究,其在该领域中的大量研究发现为有机生命体--从原核生物到人类抵抗外界传染源的防御机制提供了新观点。鉴于其在先天性免疫激活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霍夫曼教授与布鲁斯·巴特勒(Bruce A. Beutler)、拉尔夫·斯坦曼(Ralph M. Steinman)共同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的研究工作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革新了人们对免疫识别和免疫激活的认识,为预防和治疗传染病、癌症和炎症性疾病等开辟了新的途径。此外,霍夫曼教授还曾获得多项享有国际盛誉的科学奖,包括:2004年德国罗伯特·科赫科学奖(Robert Koch Prize)、2007年巴尔扎恩奖(Balzan Prize)、2010年免疫学罗森斯蒂尔奖(Lewis S. Rosenstiel Award)、2011年庆应医学奖(Keio Medical Science Prize)、2011年盖尔德纳国际奖(Gairdner Award for Medical Research)、2011年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Shaw Prize)以及2011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金质奖(CNRS Gold Medal)等。
在简短的开幕暨颁奖仪式后,霍夫曼教授以《Innate Immunity: from Insects to Humans》为题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生动的主题讲座。霍夫曼教授重点讲述了天然免疫的发现史,及其在昆虫到人类免疫系统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昆虫在地球上已生存了4亿多年,种群数量占所有动物物种的80%。如此庞大的种群数量成为人类感染性疾病中多种病原菌的重要媒介载体。然而,昆虫自身抵抗各种病原菌的作用机理直到20世纪后期也尚不清楚。霍夫曼教授团队自上世纪60年代起,利用果蝇为模型,系统研究了昆虫的抗感染免疫机制,并首次发现了Toll受体介导的天然免疫防御机制,由此开创了天然免疫研究的先河,奠定了天然免疫应答的理论体系基础。霍夫曼教授在报告中还系统介绍了天然免疫从昆虫到高等动物包括人体的系列突破性重大发现,协同激活获得性免疫应答的三大主要信号通路,以及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间的相互影响。报告最后,霍夫曼教授介绍了昆虫在抗病毒,痢疾,寄生虫等免疫领域的新进展,及其对生物体免疫系统进化的新思考。在问题互动环节,霍夫曼教授鼓励青年学子多思考,多问挑战性问题,新的突破性发现往往在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研究过程中不经意间发生。
访问讲学期间,霍夫曼教授还与免疫所PI及研究生代表分别进行了座谈交流。陪同霍夫曼教授来访的还有广州医科大学中法霍夫曼免疫研究所所长彭涛所长和陈迪副研究员。未来我所与广州医科大学中法霍夫曼免疫研究所将围绕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开展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
上一篇:陈竺副委员长视察免疫所并与新入职教师代表座谈
下一篇:最后一页